首页>快讯 > 正文

还没“干翻”滴滴,打车平台们又跳进新坑?

2023-08-25 05:05:38来源:ZAKER科技

文 | 太平洋科技

打车的时候,你会想到哪个平台?


(资料图片)

从数据上来说,大部分人的答案或许会是滴滴,毕竟其曾一度占据九成市场份额,即便经历下架风波,领先优势依旧稳固。

当然,也会有部分人提到高德、T3、曹操们。另外如果你是广州或大湾区的用户,你的答案或许会是如祺出行。

最近这家知名度集中于大湾区的网约车平台,正冲刺港股 IPO,尝试登陆资本市场。

然而有趣的是,舆论和市场并未将其视为单纯的网约车平台,而是增加了" 港股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第一股 "这样复杂的标签。

Robotaxi 也称自动驾驶出租车,简单来说就是让无人车来替代传统的出租车、网约车,是一个与智能驾驶技术高度相关的细分领域,目前有滴滴、文远知行、百度等企业持续在小范围探索规模商业化运营的可能性。

实际上在如祺之前,T3、曹操、享道出行这类背靠车企的网约车平台,都在讲着类似的智能驾驶故事。

为何这些网约车平台们,在发展数年仍未能 " 干翻 " 滴滴的打车业务之外,又急着冲进智能驾驶的赛道?聚焦一下如祺出行的网约车业务,或许能看出些端倪。

01 对标滴滴," 如祺们 " 交了怎样的答卷 ?

成立于 2019 年的如祺出行,可谓含着 " 金钥匙 " 出生,其由广汽集团、腾讯联合发起创立,后续又引入了自动驾驶技术商小马智行作为战略股东。

但在网约车业务上,即便持续有广汽和腾讯两大湾区巨头企业的加持,如祺的市场份额仍算不上有多亮眼。根据如祺出行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其在大湾区市场的份额为 4.8%,虽然排名第二,但与排在首位的平台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祺招股书也指出,2023 年上半年,平台有 96.6% 的出行服务交易额来自大湾区市场。这既可以说是如祺扎根与大湾区市场,也可以理解为如祺受困于大湾区市场。毕竟如果如祺连大湾区的市场份额都承压,那么其整个出行服务的业务基本盘都会被动摇。

要知道,如祺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对手远不只是滴滴一家。按照上述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以 4.5% 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公司或是曹操出行;3.7% 市场份额排名第四的或是 T3 出行;以 3.3% 市场份额排名第五的或是美团打车。

除美团打车外,曹操出行、T3 出行均与如祺出行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即背靠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或互联网巨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湾区市场,如祺等几家网约车平台的市场份额,均不及滴滴 57.2% 市占率的零头。

大湾区之外,类似的剧本也在不同的区域市场中上演。比如上汽集团投资的享道出行,在上海市场的份额也只能排在第三,数值上也远远落后于排名首位的滴滴。

此前上海市交通委公布了一季度网约车数据。根据数据测算,订单量排名第一的滴滴出行,日均约为 77.79 万单;排名第二的是美团打车,日均约为 16.91 万单;排名第三的是享道出行,日均约为 9.78 万单。

即便以全国市场的大盘数据来看,滴滴仍旧称得上 " 遥遥领先 "。根据洞见数据研究院、易观分析等平台公开披露的信息,即便在 App 下架期间被其他竞争对手瓜分了近 20% 市场份额,如今的滴滴仍然保有 70% 左右的市场份额,仍是国内网约车行业的头号玩家。

然而对于如祺们来说,除了难以在与滴滴的竞争中突围外,还要面临网约车市场整体疲软的大环境限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 4.37 亿,较 2021 年同期减少了 1553 万。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也指出,2022 年国内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 3146 亿元,增速为 -1.38%,要知道在 2018 年,市场增速还高达 24.83%,即便在 2021 年,市场增速也有 18.54% 的水平。

其实早在数年前,广汽、上汽、一汽等巨头车企纷纷跨界网约车时,就有不少分析观点认为这些平台并不会对滴滴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车企们做网约车的目的并非与滴滴拼刺刀,而是有其他的一些 " 小心思 "。

比如在车市低迷、销量承压的阶段可以依靠网约车业务来释放产能,为车企减轻库存车负担;作为跑量车型的展示窗口,在道路上的 " 高出镜率 " 可以成为广告形式之一;尝试在车辆销售之外,开拓更多出行版块的营收增长曲线和利润空间等等。

PConline 在此前的报道中就曾指出,结合滴滴创始人程维曾经的表述以及滴滴历年财报亏损数据来看,滴滴 2012 年创立至今年一季度,累计亏掉了约 1368 亿元。另据极客公园的报道,Uber 在过去的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累计亏损超 2000 亿元。

所以简单来说,车企巨头们更多是希望跨界网约车和出行业务领域的战略,能带来更多的营收、利润空间,而不是准备好了千亿规模的热钱来迅速砸出另一个 " 滴滴 "。

但目前来看,网约车业务似乎并没能带来多少增量空间,甚至还有像如祺出行一样从未盈利,持续亏损的情况。

如祺出行招股书显示,2020 年 -2022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4.04 亿元、10.13 亿元、13.68 亿元,对应净利润为 -2.99 亿元、-6.85 亿元、-6.27 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13 亿元,同比增长 48.1%;净利润为 -3.45 亿元。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如祺出行合计亏损了近 20 亿元。

T3 出行、曹操出行、享道出行平台虽未公布亏损情况,但在过去几年里都经历过多轮融资。其中以 T3 出行的融资规模最为庞大,累计超 137 亿。而从商业层面来看,支撑业务快速扩张,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等,均是引入外部资本助力的原因之一。

从更为长线的发展层面而言,由于业务的扩张需求和市场竞争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各家平台手中的资金 " 粮草 " 必然是越多越好。但要打动资本市场,光靠市场份额较低,发展较为疲软的网约车业务,始终缺乏更多的说服力。

也就是说,如祺、T3 们需要在网约车业务之外,找到新的故事。很显然,智能驾驶就是各家给出的答案。

02 智能驾驶,把握得住?

智能驾驶一直是个热门赛道,参与者众多,不过从纸面实力上来说,如祺、T3、曹操、享道们均有一战之力。

除了有广汽、腾讯两大巨头支撑的如祺出行外,像 T3 出行背后站着一汽、东风、长安、腾讯、阿里等一众大厂,曹操出行背靠吉利,享道出行则是上汽集团的重要投资布局,理论上堪称 " 神仙打架 "。

近年来各家对于自动驾驶的布局也可谓动作频频。

如祺招股书显示,2022 年其与自动驾驶两大技术供应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达成战略合作,探索 Robotaxi 的商业化运营;入选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第二批车型准入目录。

2023 年,如祺出行自有的 Robotaxi 业务即将正式推出,此次赴港 IPO 募集的资金,也将有有一部分主要用于自动驾驶及 Robotaxi 运营服务的研发。

此前 8 月初,据多家媒体报道,T3 出行获得了洪泰基金的数亿元 A+ 轮融资,用以进一步扩大用户及运力规模。洪泰基金在发布 T3 出行融资消息的同时,还提到了 T3 出行未来发展的目标,即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的核心运营商。

T3 出行方面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也表示,Robotaxi 是自动驾驶落地应用场景中最为广阔的一个领域。麦肯锡公布的预测数据也显示,到 2031 年中国 Robotaxi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8 万亿。

然而故事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如祺、T3 出行们目前能做的或许只有烧钱布局,静待市场。毕竟智能驾驶领域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实现市场爆发、收获成效的领域,比的是烧钱的决心与长线布局的耐力。

而且在自动驾驶赛道上,如祺、T3 们面临的对手将不再只是滴滴、Uber,还可能是百度、特斯拉、华为、苹果等一众科技巨头们。

" 如果车企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实现不了智能化,不论今天取得多大的成绩,都有可能在未来被淘汰。" 今年 6 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表示,华为每年在汽车领域有 100 多亿的直接研发投入,其中 70%-80% 都花在了智驾领域。

这从侧面说明了车企、平台布局智能驾驶领域可能会面临到的压力。实际上早在 2020 年,Uber 为了减少亏损,不得不出售了旗下不断烧钱的自动驾驶公司;滴滴也早已分拆了自动驾驶业务,并不断寻求外部投资者来减轻烧钱压力。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即便烧钱布局多年,也并不能保证得到好的结果,隔壁另一个湾区——旧金山湾区就有企业正经历着失败的故事。

8 月 14 日,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全面开放了 Robotaxi 的商业化运营,Robotaxi 车辆可以 7*24 小时以全无人、可收费的模式在硅谷全区域运营。

然而就在第二天,十辆 Robotaxi 无人车突然集体熄火,造成交通堵塞;后续又出现了 Robotaxi 无人车冲进路面施工区域,撞上消防车导致乘客被送进医院等事故。

据了解,造成事故的车辆均由自动驾驶出租车公司 Cruise 运营,当地主管部门紧急要求该公司立刻减少一半的运营车辆,并表示有权暂停或者撤销 Cruise 测试和部署 Robotaxi 的许可。

要知道造成如此尴尬局面的 Cruise 公司,并非什么 " 无名小卒 ",而是通用汽车旗下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公司,此前已获得了超 60 亿美元融资,投资机构中不乏微软这样的头部科技巨头,鼎盛时估值超过 300 亿美元。

这也足以说明如祺、T3 们想要讲好智能驾驶的故事,还任重道远。

总结来看,在成立之初布局网约车业务时,如祺、曹操、T3 们也是踌躇满志,大有一副可以从滴滴手中抢夺大量市场份额的态势,让业界普遍认为滴滴将遭遇多方围攻,网约车市场有望出现新的霸主。

然而数年过去,滴滴仍旧是以碾压般的数据展示着其在网约车市场的领先优势。这也意味着如祺、T3 们并未在网约车业务上很好地证明自己。

如今在智能驾驶这个新故事上,再完美的战略理论,都不如实际的成果来得有说服力。但如祺、T3 等平台们在网约车业务上并没能给到市场一个十分亮眼的成绩单,那么其在难度更大、竞争更激烈的智能驾驶赛道上所畅想的未来故事,说服力自然会打上折扣。

如何让市场吃下自己画的自动驾驶 " 大饼 ",还需要各家拿出些真本事来。

标签: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