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资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23-01-25 12:06:49来源:哔哩哔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写于2023-1-24,正月初三
(资料图片)
“这些苔藓,这些奇妙的生物,干枯时看起来几乎像是已经死了一样,和它身下的砖块几乎没什么区别。”
“——但是只要浇一点水,它慢慢地就会从紧缩、了无生机的样子舒展开,一点点变绿,蜷缩起来的叶子——权且叫它叶子吧——也会展开来。那些细小可爱的叶子,简直比仙人掌的针叶还要细,一簇簇地,简直就是一朵翠绿的花朵呢。”
“唔哦……这就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吗?说不定袁枚描述的就是这个呢!”
这天是正月初二,走亲戚,但她还是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在房子里聊天什么的,所以就一个人来到天台。即使是晴天,冬日的阳光带来的温暖也十分有限,凛冽的寒风依然占着上风。老家的二楼天台上,风比楼下还要冷。她稍微有些冻得发抖,一边搓着手,一边看着苔藓,欣喜像苔花一样绽放在脸上。
“萱萱,我说怎么找你半天找不着,楼上那么冷,还是坐炕上吧!”二姨在楼下喊她。
“没事姨姨,我不冷!放心我不会感冒的,我要觉得冷就马上下楼!”
看二姨回房子了,她又拿起水壶向旁边的好几处砖块间、瓦缝里的苔藓上浇了一点水,然后痴痴地看着它们。
与滴在砖块上不同,滴在苔藓上的水刚开始会像在荷叶上一样保持原始的大小与扁球形的形状,像是被厚实的苔藓托在空中一样。然后,慢慢地,水会被苔藓吸收,水滴渐渐变小,渐渐和苔藓融为一体。这时,水滴就像一个放大镜。透过晶莹的水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本呈灰绿色甚至灰白色的苔藓,一点一点地自上至下绽放出青绿、翠绿、墨绿,令人联想到从冬眠仓的液氮里取出来的一点点恢复生命的人。本来包起来的假叶和假茎很难分开,看起来只是一根;而现在假叶吸水膨胀,朝各个方向伸展,变成了一朵小小的花朵,有些像微缩版的水下菊花,只不过“花瓣”尖端比菊花更尖。这么多这样的小花一同在水中缓缓绽放,像是获得了新生一般,却又像是烟花抓紧机会绽放生命的灿烂,不由令人陶醉、感动。
“这样的微小,微不足道,不起眼,却顽强、不屈的生命,常常会引起感动呢。”
可是,怎么又算得是微小?怎么又算得是顽强不屈?
她顺着想了下去。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境,唯有如此才能在地球存在下去。就像人工养殖的(或者说是种植的)牡丹,它们很好地适应了人类改造后的环境,传粉方面的能力减弱,因为不需要;在花色、花形与花香方面大大加强,因为人类选出了它们。它们从同类中脱颖而出,最终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一同繁荣起来。
或许,我们可以说牡丹娇弱,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雨雪的考验;我们也可以说它对人类百般谄媚极力讨好,迎合世俗审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甚至可以用它类比只知讨好谄媚的小人。但是,至少从生物的角度看,现阶段它是进化得很成功的。
同样从适应的角度看,苔藓,也只是适应了风霜雨雪、时旱时涝的环境,本质上和牡丹没有太大区别。把苔藓养在牡丹的环境里,还不一定能养好呢。
她尽量找不会压到苔藓的地方轻轻放下水壶,然后坐在楼梯上,撑着头继续想。
或许,做出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只是因为作为评判者的人类更加适应牡丹的环境吧。毕竟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去“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丛苔藓在干旱的砖块上的感受,只能主观地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
她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些关于流浪猫的东西。当时有篇文章里主要是说流浪猫还导致了部分地区鸟类保护问题,商议对流浪猫进行计划性捕杀时产生分歧。有人说流浪猫很可怜。但是也有人说其实流浪猫在城市里获得比人滋润多了,没有天敌(其实在野外猫也不太有天敌,不好抓肉又少),食物超多,环境还很稳定。
她又想起来一个寓言,大概是凤凰从猫头鹰的巢上空飞过,猫头鹰急忙大叫害怕凤凰抢它的腐鼠。作为猫头鹰确实只能也应该这么做,毕竟凤凰对它来说是未知的,与其冒失去食物的风险不如付出较小的代价对未知入侵者进行恐吓。
未知的事物只能用已知的经验去推断,因此导致的片面甚至谬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大概就是了解学习新的知识,就像《河中石兽》里的老河兵一样,石沉河底的问题对他来说已经是“已知的经验”了。动物行为学里也讲过,小鸟小时候会对落叶和老鹰都产生恐惧,后来只会害怕老鹰而习惯于落叶的存在,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当然,这样的思维产生的,也不全是谬误,或者说肯定是正确的多于错误的,否则它肯定早被淘汰了。
那么,觉得苔藓生命力强,顽强不屈,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呢?她有些疑惑。
或许绝对的“对”或是“错”的东西只是很少数吧。有没有都不好说。
至于这样的想法呢……大概只是无关紧要的吧,没办法也没必要去论对错。好多的把外物类比成人的说法,都是这样的吧,无关紧要,怎么开心怎么来。就像有人把梅兰竹菊叫四君子,也有人说“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样。本来那些事物和人并没有什么联系,至少没有什么这方面的联系,人仅仅是借用它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所谓“托物言志”,本来也不是在探讨科学问题,所以没必要那么较真。
毕竟我们是人类,我们如果从这样的想法中获取了利益,最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广义适合度,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的。比如,我现在因为感动于苔藓而心情更好,一会儿帮忙做饭的时候做的会更好,使我和与我有亲缘关系的很多人都获得了更高的适合度;我心情更好还会让我更不容易和爸爸妈妈闹矛盾,我的适合度也得到了提高……
她笑了,拍了一下脑袋。怎么想这么多。
想这么多,一方面有几率提高我的思维能力、创新力,但另一方面又消耗了能量与时间,如何权衡这两者的利弊关系,从而决定我是否要继续想下去呢?
理科中遇到这样从两个方面都能说得通的问题,常常会尝试把一些可以代表最终结果的指标进行量化,或者至少使它们易于观察易于确定最终效果。
可是这个不行吧,不太行,至少。
如果可以有平行宇宙技术,把很多个我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只改变“是否现在停止进行漫无边际的思考”这一个自变量,然后通过对所有的“我”后来的短期内以及一生中的繁殖、生存,以及人类所特有(?)的心情等指数进行量化测量,用T检验来检验两组是否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以及有多大程度上的显著性差异,最后——
决定我现在要不要继续想下去。
多没必要啊,她想。这比探讨竹子是君子还是嘴尖皮厚腹中空还没有意义。
意义、价值又是什么?由什么决定?是不是能让那个刚才想到的,涵盖了繁殖、生存、情感之类的指标并考虑了短期、长期的综合指数最高的,就是最有意义的?
谁知道呢。
她想着,站了起来。因为坐了有挺长时间的了,脚已经有点麻。她跺着脚,又看了眼苔藓。苔藓吸饱了水,正绿莹莹地沐浴着阳光,有些还没吸进去的水反射着太阳的光,亮晶晶的,看着很有春天的气息。
“怎么从苔藓能想到这么多东西啊……也真是。嘿嘿。”
这时她听到厨房里切菜的声音了。做饭虽然是好几个人在厨房做,但是大家都很忙碌,不会有烦心的那种氛围。所以她虽然喜欢独处,倒也不介意帮着准备午饭。
“下楼下楼~”她顺手把水壶里剩下的一点水淋在墙角一株野草上,然后便走下楼去。
“妈妈,我来帮忙做饭啦。”
她走进厨房,迎接她的是稍微有些喧闹却不刺耳的声音——炒韭菜的滋啦啦,切青菜的咚咚声,碗盆轻碰的清脆的叮当声,与排气扇的嗡嗡声……还有那种特别的气味,混合了翻炒的韭菜的香味,燃烧的柴火的气味,与冬天特有的冰凉感,一同涌进鼻腔,或许只能称之为……年味?大概是的吧。
“萱萱?来得正好。给我接半碗水。”
“好。”
她接好水,把水倒进蒸米饭的电饭锅里。看到锅里的米粒,她又想起来那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真是想得停不下来了啊……不知道谈恋爱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或许会更严重些吧。”她笑着想。
【有可能未完待续】
【写的时候听的歌:《春弦》(塞壬唱片单曲),风格主题真的挺配的】
其实是基于我自己昨天上午在姥姥家的情景写的,但是很多想法其实是今晚写的时候新产生的。感觉这种对话、思考内容与环境描写交叉的文体写起来挺舒服的,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文体,算是……轻小说?意识流小说?散文?算啦管他呢。反正,不用担心偏题,即使就跟着自己的灵感走,也不会很违和。
标签: 风霜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