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快讯 > 正文

研究 | 吴秖町 金生花:几何陶瓷雕塑中直线的表现研究

2023-04-26 18:09:53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陶瓷雕塑中直线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主要源于陶瓷特殊的材料语言。不同于其他线形的表达,用直线制作的立体造型往往能产生坚硬、有力的感受[1]。人的感知受到知觉经验的影响,因此,使用坚硬的陶瓷材料呈现的线、面、体相比使用低硬度材料如泡沫、布料等呈现的,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量感[2]。这也就意味着,在同种表现形式下,陶瓷材料创作的直线往往给人的感觉更加坚硬、冰冷、锋利、易碎。而在创作实践过程中,鉴于陶瓷材料高温烧成时易产生变形、开裂的特性,要想展现完美的直线与平面,艺术家就要在其中投入很多的心力和时间成本。也正因如此,那些已经形成个人创作脉络的艺术家在设计作品中的直线时往往是精心排布、多加考量的,这就是笔者研究的基础。

一、作为立体物组成元素进行表达的直线

点移动变成了线,线连接成为面,面组合为立体物。因此不难理解,人对立体物总体的感知是由对组成立体物基础元素的感知汇合而成的,每个基础元素都对器物的表现形式起到一定的作用。雕塑的直观表现形式由其基础构成元素的表达形式决定。对于陶瓷雕塑来说,器物的每个细节,即使是存在感最微弱的部分,也会在整体表达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陶瓷雕塑作品中的直线一般出现在平面的边缘与交接转折处,也可以被看作器物的部分骨架。


(资料图片)

所有的直线都是由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斜线)这三种类型衍生出的[3]。其中,水平线使人想到海面、天平、地平线等[4],给人宁静、稳定、宽阔之感。垂直线与水平线给人的感觉相差甚远,往往给人挺拔、富有生命力、尖锐、肃穆之感。琮式瓶作为祭祀用的陶瓷礼器,很好地运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器物庄严肃穆,集合了两种线形的优点。水平线与垂直线在陶瓷雕塑中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领域的相近。下面笔者围绕倾斜的直线和由直线组成的角这两个较能体现陶瓷材料特性的点展开论述。

1.倾斜的直线

斜线形似坡道,给人的感觉会随着它倾斜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说,越接近水平线的斜线越安稳、平静;反之,越接近垂直线的斜线就具有越强的动感。这是因为斜线处于重心转换时的运动状态,具有不确定感[5]。以立方体为例,如果将其一端抬起,其原本的水平线在人看来就会变为斜线,增强了整个图形的运动感。正方形的两组线力量均衡,其寒冷感与温暖感也保持均衡,代表着安宁、稳固、平等。但有时矩形和正方形也会给人呆板、无聊的感觉,当将它们倾斜放置时,又会焕发出别样的活力[6]。斜线的运动感较强,相较水平、垂直线而言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势。在组合的规律直线、锯齿线中,也是同理。

在被运用到陶瓷雕塑上时,清晰且存在感强的斜线会增强作品的指向感和运动感,人的视线会随着斜线的走向观察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斜线的表达会受到器物体量感的影响,作品的体积、体块可以凸显斜线的趋势,营造作品内部的不平衡感。而在雕塑作品的面与面之间,通过同异色彩、光影的变化,也能起到削弱、隐藏或加强直线的存在感的作用。在其他情况相同的前提下,作为器物组成元素的斜线,其斜率将决定它在立体物中展现的运动态势、指向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作品的形态表达。以梅斯特雷的作品《沉静的几何形6号》(图1)为例,作品体块平扁、厚度较薄,给人危险感,从形态上增强了斜线带给雕塑的动感。作品还使用了水平线和垂直线,这样的处理能通过线之间的对比增强斜线的存在感,搭配孔洞形成作品形态的聚焦点。同理,将作品体量沿斜线制作成一端厚重一端轻的形式,就能增强作品的态势,提高其表现力。

图1

2.由直线组成的角

两条不平行的直线相交就会形成角,在陶瓷雕塑中,角也能进行丰富的表达。通常情况下,角的角度越小,视觉效果就越尖锐,立体物的表现形式就越突出。几何造型雕塑的情感表达受它拥有的锐角影响很大,因为锐角的侵略性与锋利感使其比钝角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观者对陶瓷雕塑的感受受其给人的坚硬、易碎的知觉经验的影响,陶瓷作品中由直线组成的尖锥形状比在其他材料中更能引起人的警觉,进而在同样的造型下获得其他材料不具备的表现力。锐角两边在器物范围内所占比例越大,陶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受锐角影响就越大,作品的情感色彩就越明确(图2)。在锐角两边在器物范围内所占比例不变的情况下,锐角角度越小,雕塑的情感色彩就越鲜明,运动感与指向性就越强。钝角的情况与锐角相反,作品中钝角的存在感越强,造型的情感色彩就越偏向慵懒、平静。以作品《多媒体X》(图3)为例,雕塑两端的锐角在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同时赋予其明确的态势,而作品中部的直线组合成的钝角,以平缓的坡度消解了两端的锐感。

图2 图3

二、新出现的直线

陶瓷作品烧制完成后,在构成其基础元素不变的情况下,作品的表达形式仍能变化。线与线之间的长短、疏密、规律发生改变,本来不突兀的直线,在其他被改变的线条的衬托下变得更加显眼、清晰。而在其他直线得到伸展的情况下,本来存在感强烈的部分则被弱化。这主要通过转换观察视角和增加光影效果实现,创作者可以增加、减少作品中的线条,改变作品体块、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在转换视角和光线角度的过程中,即使是没有发生位置、形态改变的线,其在雕塑中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许是由突出焦点变成陪衬,或许是两条直线相连变成一条线或一个夹角,都能给作品带来很大变化。

1.改变视角

在不断改变观察视角的观者的眼中,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持续变化的。对于同一个陶瓷雕塑作品,观者从不同的观看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其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是因为当观看视角变化时,观者能观测到的立体物的基础构成要素产生了改变,所以当观者的视角改变时,作品在观者眼中的表达形式就发生了改变。但这样的改变并非总是有利的,从观者的角度来说,多视角可欣赏的雕塑往往难以找到关注重点。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雕塑在设计制作时难度也大于只有一面能观看的作品。

在以直线为主要元素的陶瓷器物中,同样的直线在不同角度下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包括但不限于线的长短、高低、位置,角的开合大小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艺术家安妮·库里尔的作品《顶点》(图4、5)为例,作品中部的斜线经过视角一转换到视角二后,视觉效果增强,并连带拉伸了作品的视觉比例,使雕塑在另一个视角显得更修长、纤细。在视角一中,作品的聚焦点在图片右端的深色阴影夹角处,作品锋利而细碎。而在视角二中,原本的焦点存在感减弱,图片左端的斜线在视觉上由接触地面转变为悬空,整个作品的动感就得到了明显加强。

图4 图5

此外,同一个作品在转换视角后,出现的线越多,视觉效果就越复杂,观者对立体物的认知就越丰富。对于陶艺作品的观赏尤其如此,观者只有走近作品才能发现其质感、细节上的表达。

2.改变光影

在陶瓷雕塑制作完成后,增加其直线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调整作品的光影增加投影线。此时,既有增加在作品中的线条,又有作品投射在地面墙壁上的线条。依附于投影而存在的直线,因为光线的特性往往会在近处显得明确、清晰,在远端则显得柔软而模糊,这与陶瓷惯有的坚硬、锋利、易碎的材料语言恰恰相反。同样的光影下,不同的陶瓷肌理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使光影的加入可以显著影响陶瓷雕塑的视觉表达效果,使用得当就能为作品增色不少。通过光影新创造的直线,也会受到观者观看角度的影响联合其他线条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若投影边线能与作品原有的直线相交,搭配上块面的明暗变化,就能在视觉上改变作品的体态、比例,实现作品的再创作。

根据光线的强弱变化,投影线条的长短亦有所变化。简而言之,在光线与作品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时,光线越强,投影线就越长、越清晰,其表现形式就越突出而富有力量。此时,投影线在作品整体中的存在感强,对展览展示时的灯光环境陈设条件要求也就越高。当光线变弱时,投影线就越短、越模糊,投影直线的表现形式就偏向柔软、模糊,更多的是作为已有元素的陪衬,或是起到削弱、隐藏的效果。因陶瓷本身具有坚硬、易碎的材料语言,很多创作者偏好以柔软、温和的投影线条衬托作品。而强烈的光线会创造力量感强的投影线,这会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会增强作品的视觉对比度,让作品的情感语言更复杂而鲜明。以梅斯特雷的雕塑作品(图6)为例,光线通过作品中间在图片右侧映出的两条新的直线,器物外围的深色纹理与内侧的浅灰色配合,增强了光和投影线的存在感,让其成为作品的焦点。它们超出器物边缘,打破了原本单调的构图,丰富了器物的表达形式。

图6

除了增强作用,投影线也能在作品上起到弱化作用。模糊、暧昧的光线可以降低作品接地端的角的存在感,起到削弱其攻击性和锋利感的作用。在完全由直线和平面构成的陶瓷雕塑中,这样的操作能使作品部分不必要的细节在观者的视觉上消失,进而突出重点,增强局部的表达效果。以艺术家梅森的《折叠十字架——黄金》(图7)为例,在灯光下,作品的投影与立体物的暗面在视觉中融合成一个新的色块,投影边缘消解减弱了作品实际暗面边缘的锐利感,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光线也在作品上投出了新的直线,而新的直线又与原本的构成线相结合组成新的角。可见由光影就能创造新的线,创作者可以调整雕塑作品的面、角,从而获得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对于运用了几何元素的陶艺作品的展示是十分重要的。

图7

三、直线的相对关系

人对立体器物中直线的感知不是孤立的,它会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一起共同影响人的知觉体验。在线条的对比关系下,一条直线自身没有变化,但它与其他线条的相对关系发生了改变,作品的表达形式也随之改变。因为陶瓷作品特殊而丰富的纹理质感,这点在几何造型的陶瓷器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正是笔者要讨论直线间相互关系的原因。

1.对比关系

长与短、大与小、曲与直、圆与方、高与低、繁与简,这都是陶艺中常见的直线对比手法。对比手法具有隐喻性。有序组合线中的错位线就犹如秩序的破坏者,即使只占据小小一角,也能挑动整个作品的情绪。

在陶瓷雕塑中,除了以上提到的惯用对比形式,还能通过肌理的变化使作品中的直线产生对比关系。陶瓷肌理多样,有经验的艺术家能在作品中呈现多种不同的质感。直线所在的雕塑区域的质感、色彩,对直线的表达也能产生很大影响。在同种肌理色彩中的直线表现力相对偏弱,属于交界处的就相对更强。以史密斯的雕塑作品《货架边缘》(图8)为例,作品由几个平面陶瓷板相接而成,以直线为主要元素构成线和肌理纹路。作为构成元素的直线长短相连产生对比,使作品形态活泼,并不呆板。存在于浅色平面间的纹路直线没有光影和形态辅助,存在感最弱。而作为粗糙的红陶肌理和浅色平面分隔线的直线存在感最强,清晰直白的线条从侧面突出了作品的材质差异。长与短、暧昧与直白相融合,使作品的重点清晰、细节丰富。

图8

2.有序与错位关系

在存在多条直线的陶瓷雕塑中,有序与错位是两种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在有序的直线中加入错位的线,比起单纯运用错位线破坏原本有序的排列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反之也是如此。如史密斯的《货架边缘》,既有不规则的外缘线,又有有序的纹路线,两者相互映衬、彼此衬托。

有序的直线在生活中频繁出现,因此人们在观察它们时更容易产生联想。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7]。很多雕塑作品会利用这个原理,用线条模拟其他事物的姿态、质感进行艺术表达。如阿伯格的作品(图9),就是用有序的线条模拟花朵的形态。此外,锯齿线也是有序的直线组合,与其他整齐排列的线不同,锯齿线继承了锐角折线的尖锐感和较强的动感,有更为积极的情感色彩。将其运用在陶艺创作中,以有序的直线作为边缘的作品会有较强的秩序感,但运用不当则会显得呆板沉闷。

图9

在以错位的直线作为边缘的陶瓷雕塑作品中,线与线的差异性带来了因指向混乱产生的冲突感,通常失去规律性的错位组合线形就如自然界的线条,人工加工倾向较弱。线条密集的错位组合线能让人联想到风中的枝叶,顿生繁茂跃动之感;线条稀疏的错位组合线则如湖面落枝,乱中有静。以作品《空间拼贴画II》(图10)为例,错位的多条直线随机排列,作品造型细节丰富,为原本冷漠的材质平添了生机。

图10

结语

在没有曲线和曲面的立体器物中,单个斜线、面与锐角所占比例越大,器物的动态就越强。艺术家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入斜线和锐角调整整个作品在不同角度的表达形式。光影与视角转换后,可以给作品增加新的直线。这说明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不但要考虑立体物在视角变化后产生变化的线与角,而且要考虑未发生变化的直线是否配合其他直线产生了新的相对关系并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在陶瓷雕塑作品中善用对比关系,能显著增强作品的表现力,通过对直线进行错位或有序的排列能决定作品的整体基调,赋予作品不同的氛围感。

时至今日,几何造型的陶瓷雕塑发展越发多元化,出现了不少展现新形式、使用新材料的作品。虽然创作一件优秀的几何造型陶瓷雕塑绝非易事,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愿意选择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创作方向,期待后来的研究者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勇攀高峰。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标签: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