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快讯 > 正文

麦卡锡提了个新方案:再提高1.5万亿美元!美众议院通过,拜登发声

2023-04-27 09:40:4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编辑:毕陆名

据央视新闻4月27日消息,当地时间4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17票赞成、215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众议长麦卡锡提出的债务上限法案《限制、节约、增长法案》。这项法案提议,到明年3月31日前,暂停把债务上限控制在现行规定的31.4万亿美元;如果两党能在这一时限之前同意把债务上限再提高1.5万亿美元,则这一时限作废。

据第一财经27日消息,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会面很愉快,但不会讨论是否延长债务上限的问题,这没有商量余地,不延长债务上限是绝对错误的。对于提高政府债务上限,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麦卡锡多次表示,必须以削减政府预算为前提。白宫则一直坚持,国会需无条件提高政府债务上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在1月19日达到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已于1月19日开始采取非常规措施,以避免政府债务违约。财政部长耶伦此前表示,非常规措施将帮助联邦政府履行义务至6月初。

麦卡锡提了个新方案

据央视新闻4月20日消息,美国国会众议长、共和党人凯文·麦卡锡19日公布本党就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所提方案,在同意提高债务上限的同时列明诸多条件,矛头对准民主党籍总统约瑟夫·拜登主推的多项政策。

麦卡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麦卡锡当天在国会众议院公布这份方案,名为《限制、节约、增长法案》,长320页。他说,这一方案有望在10年内削减4.5万亿美元政府开支。

这份着眼2024年总统选举和国会改选的方案,提议到明年3月31日前,暂停把债务上限控制在现行规定的31.4万亿美元;如果两党能在这一时限之前同意把债务上限再提高1.5万亿美元,则这一时限作废。

另外,共和党在方案中要求国会把定于今年9月30日结束的2023财政年度所批联邦财政开支缩减至1.47万亿美元;除关联老龄人口的退休和医保项目外,今后10年联邦财政开支年度增幅不超过1%。

共和党同时要求:停发国会此前批准的2020年至2022年5.2万亿美元抗疫纾困资金剩余部分,据白宫介绍,不足800亿美元;取消拜登政府允许暂停偿付总值4000亿美元贷款的学生贷款优惠政策;取消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所含“绿色税惠”,即针对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税收激励;取消向国家税务局增发800亿美元预算,这些预算本用于雇用新员工、启用新技术以加强税务欺诈审计。

方案内容还包括:提高政府救济的申领门槛;赋予国会更大权力,以评估政府发布的环境、劳工等领域共和党人惯常抵制的新规;推进化石能源法案立法程序。

据美联社报道,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有望下周就这一方案举行表决,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民主党人会投票反对。共和党希望借方案施压拜登作回应,同时有意团结共和党内部的强硬保守派。

据中新网4月27日援引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驳斥了共和党的债务上限法案,称其为“美国违约法案”。舒默曾表示,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为了吸引更多共和党人的支持,对法案进行了修改,反而使得法案更加没有吸引力。

美财长警告!“经济灾难”

据央视新闻4月26日消息,当地时间4月25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警告称,如果美国国会不提高政府的债务上限,由此产生的债务违约将在美国引发一场“经济灾难”,使未来几年的利率上升。

耶伦当天表示,债务违约将导致失业率上升,同时使美国家庭在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上的支出增加。耶伦称,提高或暂停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是国会的一项“基本责任”,如果违约将产生一场经济和金融灾难,使借贷成本永久提高,增加未来的投资成本。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企业将面临信贷市场的恶化,政府将可能无法向军人家庭和依赖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发放款项。

据中国日报网26日报道,债务上限提前到来的趋势,使得美国短期国库券收益存在溢价。上周四,三个月期国库券收益率触及22年来新高,达到5.318%,而一个月期国库券收益率暴跌,两者利差扩大至自2001年引入一个月期国库券以来的最大值。

“国库券的表现,说明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基金正在避免持有会受政府停罢影响的债券。”盈透证券首席战略官Steve Sosnick表示。

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因为供应不足,场外仍有大量资金寻求避风港。包括硅谷银行在内的两家区域性银行倒闭后,未投保的银行存款因担心安全性而瞄准国库券,但因受债务上限影响,美国财政部削减了短期债券的发行量。

“市场表现得很紧张,正在回避债务上限问题,但因为债券发行量减少,这些资金无处可去。”纽约道明证券高级利率策略师Gennadiy Goldberg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日报网、央视新闻、中新网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

标签:

相关新闻

热点